登入
使用者名稱:

密碼:


忘了密碼?

現在就註冊!
主選單

關於米勒


尚•法蘭西斯•米勒(Jean Francois Millet)生於1814年法國諾曼地半島農村,是家中長子兄弟姊妹共八人,世代務農,父親喜愛音樂與文學經典,母親出生富裕農家,家庭成員都有虔誠堅定的宗教信仰及純樸真摯的心靈特質,尤其祖母對他的影響尤大。

少年時期雖時常需要幫忙田園農事,但並未間斷初等教育的學習,經常就學之後沈浸在父親的豐富典藏書籍之中。
某天傍晚父子散步在家鄉諾曼地海邊,看見金黃色的夕陽正沈浮海面,父親即刻恭敬地面對夕陽,脫下頭頂的帽子凝視著,然後對米勒說:「這個夕陽就是神啊!」此話印在米勒心中,終生不忘。

1834年(20歲),父親送他到離家鄉不遠的港都榭堡市學畫,然而1835年父親去逝,他一度想放棄學畫返家,但祖母認為學畫是神的旨意,極力反對所以他才繼續學下去。
1837年得到榭堡市特別獎助學金,加上祖母和母親的鼓勵和資助前往巴黎學畫, 初到巴黎學畫的米勒時常收到祖母的來信,祖母在信中再三叮嚀:「不要忘記你是一個基督徒,絕對不可接近傷風敗俗、淫亂背德之事,不可違背神的旨意…,將來要為永恆的生命作畫…。」篤信宗教的祖母對米勒關懷備至,也對米勒影響至深。

1840年重返榭堡市謀生,生活辛苦,但他努力畫畫,作品入選沙龍。
1841結婚,妻子奧諾,後因奧諾體弱1844年因病去逝。一年後結識後來成為他第二任妻子的盧梅爾,再婚後十餘年間生了九個子女,妻子對他全力支持同甘共苦,綜論米勒一生的偉大成就,盧梅爾功不可沒。

1849年時局動盪,加上霍亂傳染蔓延,米勒決定舉家遷到巴黎東南郊外巴比松村落,那裡聚集許多藝術家,初居巴比松時生活仍相當艱苦,幸賴同好朋友之間的資助,尤其杜奧德•盧梭更是他的一生知己,原先只是暫住的念頭,後來巴比松成為他永久的居所。

1851年祖母去逝,1853年母親去逝…。在因母親辭世而返回家鄉時,感懷故土風情,便決心專注於農民生活及田園風光的寫實繪畫創作。
對貧苦的米勒對來,生活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,尤其米勒的時代正是法國政治動盪、社會混亂的時代,很長的時間米勒的生活都在貧困之中渡過。
1860年(46歲)繪畫路途才開始步入順境,得到兩位比利時畫商的簽約及多位畫家的讚賞。

1867年是他繪畫成就的高峰,巴黎萬國博覽會展出他多幅傑作,得到各方讚譽,並獲頒一等藝術獎章,同年沙龍展更獲得首獎,甚至隔年獲里昂•特魯爾動章,只是不幸他的好友杜奧德•盧梭也在此時去逝。
1875年(61歲)米勒去逝時依他的遺囑,安葬在好友杜奧德•盧梭墓旁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參考書籍:《畫說米勒》雪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陳傳發編著